最近朋友圈被基金回本的消息刷屏了。看着那些曾经亏损40%的医药基金如今只亏20%,新能源产品持有三年终于解套,按理说应该普天同庆才对。但奇怪的是,市场却弥漫着一种诡异的焦虑感——回本了,然后呢?
数据显示,近九成主动权益基金近一年回报为正,部分产品涨幅甚至实现翻倍。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近一年累计回报高达212.25%,长城大健康A从-38.4%回升至22.63%。但与此同时,主动权益基金二季度被净赎回超千亿份,赎回压力主要集中在净值回升至面值附近时。
一、解套即赎回的魔咒
市场有个奇怪的现象:亏损时大家都能拿得住,一旦回本反而拿不住了。就像被困在电梯里,下降时不慌不忙,快到一楼时却开始疯狂按开门键。
这种"解套即赎回"的惯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创伤后应激障碍。2022年至2024年的长期亏损给投资者留下了太深的心理阴影,就像被烫过的猫连冷水都怕。
但问题在于,市场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心理阴影而改变运行规律。那些在回本边缘匆忙离场的人,往往错过后续更大的行情。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某只基金亏损30%时坚定持有,回本后立即赎回,结果三个月后这只基金涨了50%。
二、散户炒股本焦虑
所以说,散户炒股难,涨了怕踏空,跌了怕套牢,回本就纠结要不要跑。这种被来回收割的焦虑感,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无法看清市场的真实交易行为。
三、破解之道:看行为不看价格
投资中最反直觉的一个事实是:价格是最不重要的信息。真正重要的是价格变动背后的资金行为。
举个例子:
这只股票在45个交易日里出现7次涨停。表面看风光无限,但实际上每次高位调整都会对人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如果仅看走势图,90%的人会选择出局。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但如果我们看数据图就会发现,从我画框的位置开始,「机构库存」数据一直处于持续活跃状态。这意味着有大资金在持续参与交易。知道这一点后,那些看似吓人的调整还值得恐慌吗?
再看另一个例子:
同样是①、②、③、④四个位置,虽然股价都在反弹,但反弹过程中完全没有「机构库存」数据出现。这意味着没有大资金参与这种反弹。结果就是一路阴跌,直到最近几天「机构库存」数据开始活跃,股价才真正企稳。
四、量化数据的降维打击
很多人对量化数据有误解,以为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黑科技。其实原理很简单:把市场上所有的交易行为记录下来,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规律。
这就好比交警通过监控摄像头统计车流量。单个司机的驾驶行为是随机的,但成千上万辆车的行为就能反映出交通状况的真实面貌。
在投资中,「机构库存」数据就是这样的监控摄像头。它不预测未来,但能如实记录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当你知道大资金在持续买入时,那些短期波动还值得焦虑吗?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配资排排网,第1配资,168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