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灭亡并非仅仅因为纣王的昏庸与贪乐,这种观点多见于后来的历史解读。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和史学家们给出了更为深刻的见解,他们认为商朝的灭亡,实际上有着多重复杂的因素。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又如《左传》中的记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王室的腐化,更有外部的压力与内部的动荡。
商朝建立伊始,便是一个以军事为核心的政权。商汤灭夏时,“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可以看出其军事强盛的程度。商朝历代王朝的征伐行为,在甲骨文中频繁出现,反映了商朝强大的军力。在《左传》中曾提到,“国之大事,在戎与祀”,这句话最初其实是指商朝时期的政权核心,国家的所有大事基本围绕着军事和祭祀展开。即便是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历史上的描述也多为勇猛之象,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远非那种单纯沉溺酒色的昏庸之君。
展开剩余76%然而,殷商的强大军力并非无敌。当周文王父子准备取而代之时,他们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对付商朝那支铁血军队。周文王表面上与商朝保持友好,假意“合六州之侯奉勤于商”,获得了纣王的信任并通过一系列征伐周边小国的权力,不断扩大周国的势力范围。周国不仅消灭了密须、阮、共等国,甚至将东部边界推进到了今日山西南部。史书中评价,周文王“一统天下,三分有其二”。
周武王则采取了更为隐秘的战术,他利用姜子牙等熟悉商朝内情的人物,与商朝的贵族反对派建立联系,联合其内部力量反纣。而周军的袭击则借商朝主力远征东夷、国内防备松懈之际,迅速发动。史载,当伐纣联军抵达汜水时,暴雨成灾,河水暴涨;到达怀城时,城墙崩塌;共头山时,山体滑坡,士卒病倒一片。尽管周公和霍叔劝周武王暂时休战,但周武王坚决不退,最终成功发动了牧野之战,打破了商朝的防线。
商朝朝歌的政权崩塌后,纣王的死并未意味着商朝的彻底消亡。周武王依然需费尽心力去平定那些忠于殷商的地方势力。据《逸周书》记载,武王为巩固新政权,发动了大规模的征讨,最终征服了约九十个国家,臣服了六百多个国家。即便如此,随着周武王的早逝,商朝贵族依旧不甘心失败,掀起了一波反抗。甲骨文中有记载:“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殷小腆,诞敢纪其叙。”这意味着,商朝贵族在西方发生了动乱,试图恢复曾经的辉煌,甚至计划将周国重新变为其附庸。
直到周公东征,花费三年时间,才成功平定了诸如武庚、奄、毫等反抗力量,西周政权才真正稳定。此时,距离牧野之战已经过去了六年。商朝虽然灭亡,但其庞大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依然给周朝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有人估算,商王朝的直接统治人口超过400万,庞大的基数使得周王朝不得不采取包括间谍战、诱敌深入等各种手段来削弱其影响力。
历史上,许多人总以为纣王的昏庸决定了商朝的灭亡,然而许多事件反映出,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例如,商朝末年,周文王曾警告纣王:“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於帝”,但纣王对此置若罔闻。紧接着,周文王竟然敢直接灭掉崇国和黎国,后者不仅忠于商朝,还扼守着商都西面的重要防线。周文王的进攻使得商朝的防线空虚,为后来的征服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周武王在孟津举行盛大的军事阅兵,也是一种明确的信号。周武王通过大规模的军队集结,昭示商朝即将面临来自西周的威胁。然而,尽管如此,纣王的反应依旧迟缓,直到周军已经渡过孟津,距离朝歌仅五天路程时,纣王才开始部署防御,但为时已晚。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商朝晚期的东夷战争,虽然在甲骨文中多有记载,但其背后复杂的军事和政治动机却鲜为人知。商朝与东夷的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足以消耗殷商大量军事资源。尽管如此,纣王依旧坚持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其中,甚至对西周日渐逼近的威胁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商朝的彻底灭亡。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排排网,第1配资,168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