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浪潮如何真正“滴灌”到乡镇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7月14日至16日,一支由华南农业大学党政办公室信息服务科学生助理组建的数智青穗突击队,前往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他们带着专业所学的技术、基于校内办事服务场景训练的智能体,直击基层政务服务痛点,搭建当地本土化办事问答助手,力求实现政策精准传达和乡镇事务高效办理,让政务服务的温度直抵群众心坎。
华南农业大学党政办公室信息服务科学生助理组建的数智青穗突击队。
深度调研,把准乡镇政务真实需求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青年学子投身基层治理实践的生动注脚,调研团队深入义合镇9个行政村和1个行政社区,足迹遍布义合镇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点及各村角落。在党群服务中心,队员们与工作人员围坐交流,系统梳理出社会救助类核心业务脉络,从医保报销、社保办理、高龄补贴申领到特困人员救助,这些关乎民生兜底的高频事项在实践中却面临流程梗阻,办事高度依赖工作人员协助或者代办,“老年社保申领”“医保办理”等初审业务被逐一记录,成为智能体技术优化的重要靶标。
调研团队深入义合镇9个行政村和1个行政社区,梳理社会救助类核心业务脉络。
走进义合社区服务中心,队员们对窗口工作人员展开深入访谈。针对高龄补贴年审、渔民补贴等核心业务,工作人员坦言“政策频繁变更、复杂难懂”是突出难题,现有的办事指南虽有明确的文件依据,但是篇幅较长,检索较难,工作人员需反复解释,不断核实申领资格。这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沟通成本,不仅耗费大量行政资源,更易在解释过程中引发群众误解。
团队与各村委书记的逐一座谈,基层政务治理的现实图景愈发清晰。义合镇各村普遍呈现“户籍人口多、常住人口少”的特征,七成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群体以老年人与儿童为主。村干部身兼数职,既要调解邻里纠纷、代办政务服务,又要接送老人往返镇里办事;政策宣传依赖村头喇叭、微信群等传统方式,却因老年人听力、视力受限难以触达,不少人因此错过业务办理时效。这些来自基层的真切诉求,都被队员们纳入智能体优化的核心线索库。
为精准锚定不同群体需求,团队精心设计差异化调查问卷,按村干部、村民、企业法人三类对象靶向设问,聚焦业务办理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在村干部的协助下,问卷覆盖全镇,收集到百余份有效反馈,每一份问卷都承载着群众对便捷服务的期盼,凝结着业务人员从重复性事务中脱身、将精力聚焦于为民服务的呼声。
精准培训,培育数字治理新生力量
7月16日,AI培训暨办事办公智能体推广交流会在义合镇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团队依托校务服务和智能体建设经验开展了AI培训,同时邀请基层业务人员代表体验了义合镇定制版的办公办事智能体。
队员们详细拆解了从零搭建一个政务智能体的“四步法”(角色定义Prompt编写、知识库构建与优化、功能测试、发布部署),使用镇里的本土化办事指南作为知识库,将每一份少则数页、多则数十页的政策文件精简成一段话。参与人员体验了“社保查询步骤”“高龄补贴标准”等问题,智能体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并生成精准的回答,收获了“操作便捷、信息精准、理念新颖”的肯定评价。
“这个智能问答工具非常好,但如果能‘说话’,用我们客家话回答老人就好了!”一位窗口工作人员在体验后问道。另一位村干部则关心政策更新后如何维护的问题,这些来自一线的反馈,精准击中了智能体在乡镇推广的核心痛点——方言语音交互以及日常运维服务。
AI培训暨办事办公智能体推广交流会海报。
个性定制,打造因地制宜解决方案
为回应基层的需求,团队正系统整合访谈记与问卷数据,以及智能体验过程中的问题反馈,将散落的“碎片化”信息编织成完整的政务服务需求网络。未来,这款植根乡镇基层需求的智能体将往三大核心功能发展:把晦涩的办事指南转化为简洁指引;以方言语音交互打破沟通壁垒;通过数据整合实现跨系统协同响应,让群众“开口问” 即可“精准答”。这正是突击队此次“三下乡”实践的核心目标 —— 让科技真正扎根乡镇,让政务服务更具温度。
“这次三下乡经历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AI技术惠及乡村,绝非一蹴而就。”团队总结道。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具象化实践,华南农业大学数智青穗突击队的调研活动不仅是一次科技赋能政务的探索,更是高等学校融入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团队正系统整合访谈记与问卷数据。
来源:南方农村报
配资排排网,第1配资,168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